[汽車之家 新能源] 超級播報,每周都有料。隨著春暖花開時節(jié)的到來,,汽車圈也變得熱鬧起來,新車,、新技術頻頻發(fā)布,,這周廣汽埃安甩出了一個新名詞“彈匣電池”,還在發(fā)布會上對搭載了新技術的電池包進行了針刺實驗,,實現(xiàn)了三元鋰電池包針刺不起火,。該技術一發(fā)布,有人說它是三元鋰電池的新希望,,也有人覺得“刀片電池要涼涼”,,今天我們就不吹不黑的來聊一聊彈匣電池究竟如何?
●“彈匣電池”是不是噱頭大于實際,?
何為“彈匣電池”,?相信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的朋友一定會和我有一樣的疑問,又是一種新的電池種類,?實際上,,它是廣汽埃安發(fā)布的新的電池系統(tǒng)安全技術,可以理解為將電芯放入類似“彈匣”的安全艙里,,是提升電池包整體安全的一種技術,。
大家都知道,現(xiàn)在市面上乘用車的動力電池主要有三元鋰和磷酸鐵鋰兩大類,。兩者根據(jù)不同的特性,,形成了分庭抗禮之勢。不過單從安全性來說,,磷酸鐵鋰電池因其耐熱溫度更高,,相對來說更安全一些,在這點上磷酸鐵鋰電池的風頭確實蓋過了三元鋰電池,。尤其是隨著高鎳配備的三元鋰電池的推出,,其不穩(wěn)定性和較差的耐熱性,讓不少人將三元鋰電池和不安全劃上了等號,。
一組數(shù)據(jù)來展示彈匣電池技術安全方面的能力,,電芯耐熱溫度提高30%,相鄰電芯不容易發(fā)生熱失控散熱面積提升40%,。上殼體耐溫達到了1400攝氏度以上,,及時速冷降溫散熱效率提高30%,第五代BMS系統(tǒng),,24小時,、每秒10次采集數(shù)據(jù),,一有異常就能自動啟動自救速冷系統(tǒng)。
從上述舉例來看,,很多廠商都在提升電池包整體安全性上做了努力,,當中最重要的難點是如何平衡安全性、能量密度和成本問題,。正如上面所說的通用在每兩片電芯之間加入水冷板,,這無疑會增加電池包整體的重量,增加傳感器,、增加隔熱材料,,這些無疑都會“侵占”電池包的體積,那同等大小的電池包內電池的容量就會變小,,續(xù)航里程就會受到影響,,這才是行業(yè)內的難點所在。
雖然廣汽埃安沒有公布具體是如何實現(xiàn)加強安全性能的同時,,能量密度還能提高,。不過業(yè)內不少專家認為,它大概率還是要通過整包的排布優(yōu)化,,來實現(xiàn)這種能量密度的提高,。無論如何,從結果上看,,我們消費者還是希望能提升安全性的同時,,也不犧牲續(xù)航和提高成本。
●為什么都和針過不去,?
看到這個試驗,我們會不自覺地想到比亞迪刀片電池的針刺試驗,,同樣是給電池起了新名字,,然后用針去刺,但不同的是比亞迪是用單體電芯來做針刺試驗,,點擊傳送門大家可以看到我們對刀片電池針刺試驗的詳細解讀,。寧德時代也針對電池包做過針刺試驗,,那我們不禁要問針做錯了什么,?為什么都要和針刺過不去?
也是這個原因,,在新的國家標準測試(GB 38031-2020《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當中,,取消了單體電芯針刺試驗的強制要求。反而對熱擴散提出了要求,,“電池單體發(fā)生熱失控后5分鐘內不能起火爆炸,,要為乘員預留出了逃生時間,。”
枝晶體是鋰離子電池的“副作用”,,它是能穿透電池正負極之間的隔膜,,引起電池內部短路的。針刺試驗則可以驗證電芯內部短路后,,電芯熱失控的擴散情況,。
所以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單體電芯也好整個電池包也罷,,針刺試驗從來都不是看針刺是否能引起熱失控,因為它本身就是在模擬短路狀態(tài)下,,熱失控的程度以及看能不能將熱失控控制住做到不擴散,。
●刀片電池就此涼涼了?
彈匣電池的針刺試驗一發(fā)布,,就有人將它和比亞迪刀片電池的試驗做對比,,一種觀點是“彈匣電池讓三元鋰電池通過了測試,刀片電池就要涼了,�,!绷硪环N觀點是“刀片電池測試的單體電芯的安全性,而彈匣電池用的是整個電池包,,是偷換了概念,。”
彈匣電池技術則是通過一整套技術控制住了熱擴散,,兩者無法簡單的對比,。采用更加安全的單體電芯是提升安全性的方法,而提升整個電池包系統(tǒng)的安全性則是另一種方法,。刀片電池是突出了自身磷酸鐵鋰安全的優(yōu)勢,,但最重要的貢獻是在于通過去模組化的布局將電池包體積能量密度提升到了和三元鋰電池包一樣,而彈匣電池則是在努力補齊三元鋰電池的短板,,即安全性差,,兩者算是殊途同歸,都是為了實現(xiàn)了低成本,、高續(xù)航,、高安全的目標。至于誰替代誰的問題,,兩種電池包依然是各有優(yōu)缺點,,中短期來看,磷酸鐵鋰和三元鋰兩者之間的“掰頭”還無法分出最終的勝負,,各自占領一方勢力的情況還要延續(xù)一陣,。
編輯點評:
不吹不黑的說,,彈匣電池雖然沒有帶來三元鋰電池體系和本質上的技術突破,但將整包電池安全性提升了一個臺階,。其實無論電池包被冠以什么名字,,是磷酸鐵鋰電池包還是三元鋰電池包,只要大家關注的重點在于安全性,,廠商愿意在這些看不見的地方下功夫,,就是消費者的“福音”。同時,,這也說明國內電動車并沒有進入“閉眼狂奔”的階段,,而這才是行業(yè)良性發(fā)展該有的樣子。(文/汽車之家 姜田雙)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