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產品來制定是“存量市場”還是“增量市場”
提升產品綜合素質,,方可分得更多蛋糕
從上述實例我們能夠看到,,選擇8萬元以內的新能源車型人群。但因為產品續(xù)航,、配置等產品品質問題,,已經進入這個市場的消費者,,會對現在使用的車型降低好感度,他們絕大多數想要得到更好的用車體驗,。這樣來看,雖然有些品牌在這個市場的整體表現不錯,,但平靜之下已藏暗涌,。
實際上,作為汽車新物種,,代表未來的智能化電動汽車制造難度相比傳統(tǒng)汽車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傳統(tǒng)造車行業(yè)中,汽車產品本身的品質就集成了諸多先進的制造技術,,在加上電動化智能化因素之后,,由于技術集成度較高,制造過程反而會更加復雜,,特別是結合了許多輔助駕駛之后,,造車難度更是上升了一個數量級。
所以,,車企不僅僅要為了提升品牌銷量去細分市場,,更需要把這個級別的市場做精、做好,,因為進入市場的車型不只是為了“賣”,,同時也代表著品牌在人們心中的形象。
就產品本身而言,,我們能夠看到部分車企已經在努力向這個方向發(fā)展,,例如比亞迪、吉利,、廣汽新能源等品牌,,經過市場幾年的洗禮,已經自主研發(fā)推出了自己的純電動平臺,,在節(jié)省整體制造成本的同時,,還能夠將車輛質量得到提升。當然,,在顧忌產品質量與品牌形象之外,,車企還要學會洞察消費者真正的需求,站在用戶的角度將心比心,,是比造好車更優(yōu)秀的品質,。
用品質說話,用決心正名
如今可以清晰的看到,,新能源市場已經從青澀期逐漸成熟起來,,隨之而來的不僅是技術實力的升級,,還有人們對于新能源產品愈發(fā)理性的消費觀念。當越來越多面面俱到的新車型涌入市場,,不僅消費者會選擇“棄坑”升級,,原本的市場環(huán)境也會因此而加劇競爭。
不可置否,,汽車市場早已進入存量時代,,從前有車賣就能吃到消費市場紅利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如今疫情突襲,,更增加了中國汽車市場未來發(fā)展的不確定性,,據中國汽車工業(yè)協會預計,2020年中國汽車市場仍將處于負增長時代,,國內汽車行業(yè)很可能將進入長期的“疲軟期”,。
這種情況對于剛剛掀開序幕新能源市場來說并不樂觀,即便從數據看,,新能源市場的下降速度要比傳統(tǒng)車型市場速度慢,,但隨著補貼退坡,競爭加劇,,一些末位新能源車企很難不被市場和消費者拋棄,。
同時,在今年4月23日,,財政部,、工信部、科技部與發(fā)改委聯合發(fā)布了《關于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其中第三條指出,,新能源乘用車必須在30萬元以下(含30萬元)才能享受到補貼。隨著補貼新政的公布,,仿佛給新能源市場設立了一個門檻,。當然,隨著門檻的設立會讓新能源市場的產品結構更加健康,,也能夠讓快速發(fā)展的行業(yè)能夠靜下心來,,耐心打磨各家的產品,從而加速實現由“補貼時代”向“市場時代”的轉型迭代,。
此外,,隨著新政的發(fā)布,最熱的話題莫過于特斯拉Model 3,,很多人認為是為其“量身定制”,,或將順理成章幫助Model 3既合理又合法的進行調價,其也將影響到整個20-40萬元市場的格局,。而將特斯拉引入戰(zhàn)場,,也是為了讓中國新能源市場能夠形成鯰魚效應,,競爭將進入到關鍵階段。
凜冬來臨時,,沒有任何一家車企時無辜的,,“安于現狀”只能抵抗一時,卻實現不了持續(xù)性發(fā)展,。毋庸置疑,,那些涉足新能源領域的車企要想獲得真正成功,穩(wěn)穩(wěn)當當的度過寒冬,,必須回歸技術核心與工業(yè)制造核心,用品質說話,,用決心正名,。
● 全文總結
相比發(fā)展了百年的傳統(tǒng)燃油車,新能源汽車屬于絕對的新鮮事物,。不過,,因為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尚處于發(fā)展初期,所以根基并不穩(wěn)固,。尤其近兩年頻發(fā)的自燃事故,,更是將電動車的質量與安全問題推向風口浪尖。所有人都必須承認的事實是,,新能源汽車市場若要進入良性循環(huán),,必然要將一些“混日子”的僥幸者剔除出局,來實現深刻的變革,,而補貼的退坡,、政策天平的逐漸扶正,皆是為了實現上述目的,。
寒冬之下,,手起刀落,沒有憐憫,,只有真正憑實力說話的那些人,,才能迎來黑夜后的黎明。最后我們期待,,新能源車市能夠真正成熟那天,,他們能夠不畏市場風云,獨立前行,,與傳統(tǒng)燃油車進行一次真正平等的競爭,。(文/汽車之家 周易)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