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干式油底殼讓引擎重心降低 可提升操控性
在一些介紹高性能的車和跑車的時候,我們經(jīng)�,?吹健案墒�油底殼”這樣的字眼,,仿佛干式油底殼逐漸成了高檔車的一個重要標志,對于普通大眾來說,,干式油底殼離大家仿佛很遠,。但事實上真是如此嗎?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油底殼,,汽車發(fā)動機里凡是有相互接觸并且有相互運動的部件之間都需要潤滑油,,而貯存潤滑油的地方就是油底殼,普通的發(fā)動機油底殼位于發(fā)動機的底部,,是一個類似于盆型的大容器,,下面有個孔,平時用放油螺栓密封,,整個油底殼容積大約為3L多,,上圖白框內部分就是普通的濕式油底殼。
油底殼的主要功能是存儲機油并封閉曲軸箱,,一般采用薄鋼板沖壓而成,,其形狀決定于發(fā)動機的總體布置和機油的容量。為了更夠讓油底殼內的機油更好散熱,,有些發(fā)動機采用了鋁合金鑄造材質的油底殼,,并且底部還鑄有相應的散熱片。為了保證在發(fā)動機縱向傾斜時機油泵能正常吸到機油,,油底殼后部一般做得較深,。另外,內部還設有擋油板,,防止汽車行駛時油面波動過大,,有的放油塞是帶有磁性的,能吸集機油中的金屬屑,,以減少發(fā)動機零件磨損。
現(xiàn)今,,大多數(shù)汽車所裝配的都是濕式油底殼,。之所以叫濕式油底殼,是因為發(fā)動機曲軸,、曲拐和連桿大頭在曲軸每旋轉一周都會浸入油底殼潤滑油內一次,,以達到潤滑作用,,同時由于曲軸的高速運轉,曲拐每次高速浸入油池內都會激起一定的油花和油霧,,對曲軸和軸瓦進行潤滑,,被稱之為“飛濺潤滑”。這就對潤滑油的液面高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如果太低,,曲軸、曲拐和連桿大頭則不能浸入潤滑油內,,導致缺少潤滑,;如果潤滑油液面太高又會導致軸承整個浸入,使曲軸的旋轉阻力增大,,最終導致發(fā)動機性能下降,,同時潤滑油容易進入氣缸燃燒室內,導致發(fā)動機燒機油,,火花塞積炭等問題,。
然而,濕式油底殼存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當車輛在極限行駛狀態(tài)下時,,例如高速過彎或者極限越野中,發(fā)動機內的潤滑油由于離心力或者重力而聚集于發(fā)動機油底殼的一個局部,,導致部分曲拐不能浸入油內,,潤滑不良而使發(fā)動機損壞。
面對如此嚴重的問題,,一些設計者找到了解決辦法,,那就是干脆取消在發(fā)動機底部安裝容器,而是在外部獨立安裝一個機油箱,,采用機油泵對曲軸和連桿系統(tǒng)進行壓力潤滑,,這就是所謂的干式油底殼。其實這項技術在濕式油底殼中也有應用,,配氣機構中的凸輪軸潤滑采用的就是這種壓力潤滑,。干式油底殼雖然解決了機油竄動問題,但卻同時存在著另一個問題,,那就是需要額外的動力來驅動機油泵,,盡管濕式油底殼也需要機油泵,但相比起來動力相差很大,,驅動機油泵的動力來自發(fā)動機,,對于大排量高性能發(fā)動機來說這點動力損失并不算什么,但是對于那些排量在2.0L以下的引擎來說其所占比例就變得不容忽視了。另外,,由于干式油底殼的儲油箱是獨立的,,并不是位于發(fā)動機最底部,這就使得引擎重心得到降低,,從而將車輛的整體操控性得到一定程度提升,。
油底殼 形式 | 濕式油底殼 | 干式油底殼 |
優(yōu) 勢 | 成本低,無動力損失 | 潤滑效果好,,發(fā)動機重心低 |
不 足 | 不能滿足極限狀態(tài)下的潤滑要求 發(fā)動機重心高 | 成本較高,,動力有部分損失 |
由于干式油底殼需要額外部件,同時潤滑油路內是高壓的,,導致其制造,、使用成本相比濕式油底殼增高了很多,同時結構也更加復雜了,,但可靠性卻會相應有所下降,,一旦出現(xiàn)問題維修成本也會升高,。
總之,,無論是濕式油底殼還是干式油底殼的設計,都是有它的不足之處的,,這如矛盾的雙方是時刻存在的,。關鍵還是看駕駛者的訴求是什么,,來決定那類油底殼的設計更符合市場。同時,,也正是因為干式油底殼的這這種特殊之處,,決定了它只會出現(xiàn)在少量的超級車型中。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