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技術] 密閉,、濕身、燥熱,、汗流浹背,這是我在收到一張去往“海天盛筵”產地三亞的邀請函40小時后的感受,不過很可惜,,我并不是在那個“趴體”上,而是在一輛經過3小時暴曬的Jeep自由俠工程樣車中,。我為什么會在那輛車里,?請您繼續(xù)往下看。
● 我為什么來三亞,?
如果你看過同事張戈前不久在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高原上進行的試駕體驗(點擊回顧),,那就會明白眼前這輛有著“金錢豹”一樣涂裝的自由俠的出身——測試階段試裝車。它們存在的意義就是東奔西跑,,在各種極端條件下測試自己的可靠性,。而在上過高山之后,現在它們就該下“火�,!绷�,。
三亞年平均氣溫25.4攝氏度,全年日照時間達到2563個小時,,一年365天有300天以上都是艷陽高照,,根本就是“海天盛焰”的節(jié)奏。同時,,這里又屬于熱帶海洋季風性氣候,,兼顧高溫和高濕,,如果您來過三亞或者就住在海邊,那么一定知道那種渾身上下無時無刻黏糊糊的感覺,,而這輛自由俠要的就是這個感覺,。
這兩輛自由俠試裝車將在三亞待上數周,進行至少5000km以上的測試,,這包括了車輛在高溫,、高濕環(huán)境下的可靠性測試、動態(tài)測試,、空調系統測試等等,,而我將與眼前這些測試工程師一道而行,體驗空調系統的測試環(huán)節(jié),。
● 他們如何做測試,?數據分析+主觀感受
1、數據分析:數據精確到0.0001
這是我在拉開車門準備鉆進這輛自由俠的時候看到的場景,,雖然是頭一次見,,但并不感到意外,在我腦海中,,一輛驗證階段試驗車的里面就應該是這樣,。
這些看起來雜亂無章的“電線”是用來測試車內溫度的探測器,分別分布在中控臺上的四個出風口,,正副駕駛座位頭頂,、腳下,后排乘客頭頂,、腳下,,車頂、后視鏡,,以及發(fā)動機艙,。
每一根探測器均由兩個金屬線組成,分正負極,,通過電流感知溫度,。一般我們車用空調的設定溫度是精確到0.5攝氏度的,但在工程師的測量中,,這個精度被分為兩方面:一個是傳感器的測量溫度精度,、第二個是設備的采集溫度精度,傳感器會精準到0.1攝氏度的,,設備采集是保留到小數點后四位的,,也就是0.0001攝氏度。
當然,今天的測試主要是整體把控,,更細分的空調團隊來的時候,,車廂內的傳感器會達到40多個。因為車內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溫度場,,為了考察到乘員可能乘坐的位置的溫度,,他們會在乘員的頭、左右肩,,左右手,,左右膝蓋和雙腿等位置去布置溫度傳感器;而此時整車布置的傳感器總數會達到100個以上,。
2.主觀感受:只為讓你更舒適
數據會采集在乘員可能會乘坐的每個位置的一些關鍵部位的溫度點,,比如說頭部、腳,、膝蓋等等,,這一部分是考察空調的出風溫度的情況,更重要的就是考察乘員活動區(qū)域內的乘坐舒適性,,而這也是空調測試的根本目的,。
路試主要看主觀評價,每一個等級(舒適的等級)也都有明確的定義,。每一個參加路試的人都是要被標定,。溫度數據是輔助性質的,比如某個位置覺得冷,,工程師就會把這個部分的溫度數據調出來,對比看它的絕對值和趨勢,,看看是不是到舒適溫區(qū)以下了,。
22攝氏度是目前工程師們測試下來,舒適性和恒溫能力都表現很好的一個溫度,,意味著上車直接設定到這個溫度,,哪怕是極熱的天氣,也不需要先把空調設置到最冷,,然后再去調到舒適的溫度,。而如何讓空調系統快速制冷、一步到位,,則是需要工程師們不斷的測試,,反復的調試才能總結這其中背后的控制邏輯。
在空調制冷的時候頭部是最重要的,,不僅是因為這里有著眾多感知器官,,而且人體約50%的熱量是從頭部發(fā)散出去的,尤其頭發(fā)根部毛囊是人體最大的散熱器官。所以在風向ok的情況下,,空調是會對頭部舒適,,其它部位偏熱去調整。
當然,,也有可能存在頭部覺得舒服,,身體的其他部分比如說:腳部、膝蓋或者被太陽曬到的手臂覺得過熱的情況,。不過,,因為冷空氣是自然下沉的,所以如果出現頭部舒適,,其他位置熱時,,可以試試增加制冷來取得平衡。如果頭部覺得太冷了,,一般是出風口正對臉吹了,,這種情況去就要去試試調整風向,看看能不能起到平衡的作用,�,?傊照{一定要具有最大限度滿足乘客的舒適度的能力,。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