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過程中有幾點需要注意:
1:盡量用手扶住導管和氣門嘴接口的位置,因為那里比較容易漏氣,。
2:想終止充氣時一定不要直接拔掉管子,,要首先關閉瓶罐頂部的開關,否則補胎液會在拔開導管后繼續(xù)噴射出來,。
3:如果感覺壓縮氣罐內(nèi)液體充入無力,,可以停止充氣繼續(xù)搖勻后再繼續(xù),,同時可以嘗試將氣罐位置抬高的做法增加充注效果,。
補胎完成后我們再次測量胎壓,此時的胎壓為1.9bar,,與此前的0.3bar相比提高不少,,與正常值相比雖然此時的數(shù)值仍然略低,但是中低速前行一段距離還是可以應付的,。
按照說明書上的介紹來看,,此時補胎液都位于輪胎內(nèi)側(cè)的下方,,需要盡快行駛起來,運用輪胎轉(zhuǎn)動時的離心力將補胎液均勻的鋪在輪胎中的各個位置上,,從而形成一層密閉的膜,,保證胎內(nèi)氣體不在外漏的情況。
于是我們啟動車輛,,將小計里程歸零,,在城市環(huán)路中以60km/h左右的速度行駛30km后看看效果。
在行駛過程中,,我們并沒有感覺輪胎有什么異樣,,在行駛了34.5km后我們回到了測試地點。此時輪胎看上去比以前更加“鼓”了一些,,通過測量,,胎壓達到了2.6bar,比出發(fā)前又升高了0.7bar,,我們推測這與行駛中補胎液與空氣不斷發(fā)生作用,、同時隨著輪胎內(nèi)部溫度升高造成補胎液反應變化等原因不無關系。
此后我們滅車停留了半個多小時的時間,,涼車后再次測試胎壓值為2.5bar,,與此前并2.6bar的數(shù)值沒有明顯變化,繼續(xù)等待一段時間后仍然沒有明顯變化,。究其原因我們推測扎釘后輪胎虧氣速度雖然加快,,但是整體還在可控范圍內(nèi),因此即便不用補胎液,,輪胎內(nèi)的氣體也不會被快速放光,,因此在補胎液的填補作用下可以達到更好充氣和防漏效果。
情況2:車胎被扎/釘子被拔出/輪胎嚴重虧氣
可能有人會問,,這時拔下釘子還會漏氣嗎,?于是帶著疑問我們將輪胎上的釘子拔掉,胎內(nèi)氣體瞬間噴出,,顯然不加以控制的話輪內(nèi)氣體很快就要放光了,。按照說明書上的介紹,拔下釘子以后使用補胎液的補胎會達到更好的效果,,雖然我們并不是很理解為什么,,但是既然這么說,我們決定換個方法再試一次,。
也許在我看來,,這種情況并不多見:當我們自駕出游時,輪胎遭遇釘子等異物扎穿,,輪胎瞬間虧氣癟掉,,并且“兇手”沒有留在輪胎上,,只留下一個穿孔……
我們將一條被釘子扎穿的輪胎換到測試車上模擬這種情況,車胎迅速癟掉,,此時胎壓值為0.3bar,,下面測試開始。
這種情況下首選我們要確定穿孔的數(shù)量和位置,,確定漏氣點后微調(diào)車輪,,將漏氣點置于輪胎下方,也就是壓在地面上,,以保證補胎液注入過程中不會漏氣,。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