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車系歷史] 從第一代奔馳C級發(fā)布以來,,僅僅過去了18個年頭,,C級已經成長為奔馳旗下銷量最大的車型,。前不久,,國產奔馳C則剛剛迎來了一次中期改款,,換裝7AT的全新C級競爭力也得到了大幅的提升。下面我們就帶大家一起回顧一下奔馳C級轎車的歷史,。
W201:C級的前身奔馳190E
上世紀70年代,,寶馬和奧迪前后推出了入門級的緊湊型豪華轎車,而奔馳作為豪華車陣營中的老大卻遲遲沒有行動,。當3系和奧迪80大獲成功之后,,奔馳終于也決心開發(fā)一款富有競爭力的緊湊級豪華轎車,。
1982年,,底盤代號為W201的奔馳 190E正式亮相,奔馳賦予其的角色是運動型緊湊級轎車,,定位低于E級和S級,,造型風格也和那個時代的E級和S級相近。由于190E是當時奔馳旗下體型最小的車型,,因此也被人們親切的稱為baby-benz,。盡管被稱為baby benz,但是耗資6億英鎊研發(fā)的190E絕不是等閑之輩,。
盡管奔馳是豪華緊湊級車市場的后來者,,但是當190E出現在世人眼前的時候,依然引起了強烈的轟動,因為190E的設計和配置在當時看來絕對是非常超前的,。190E創(chuàng)新之處包括,,3.3系數風阻系數,輕量化的車身結構,,沿襲了E級和S級上的5連桿后懸結構,,安全帶預緊,ABS防抱死剎車系統和安全氣囊等齊備安全配置等,。
引擎部分,,在整車的動力方面,最初生產的是190和190E車型,,對于190和190E車型來說,,盡管它們都搭載了一款2.0升的四缸發(fā)動機,但由于發(fā)動機設計的不同,,它們的表現大不相同,。而奔馳和考斯沃斯合作研發(fā)的2.3L引擎是190E中期的主打發(fā)動機,在1983年正式發(fā)布,,其配氣機構使用的是當時看來頗為超前的頂置雙凸輪軸每缸四氣門結構,。相比此前的每缸兩氣門結構,全新的2.3L 16V發(fā)動機最大功率提升了49匹馬力(36kw),,扭矩提升了55Nm,。最大功率達到了137kw/6200rpm,最大扭矩達到了235Nm/4500rpm,,搭配的則是4速自動和5速手動變速箱,。這樣的數據即便是放在今時今日,依然是同級別自然吸氣發(fā)動機的頂尖水準,。得益于輕量化的車身設計,,搭載了這臺發(fā)動機的190E可以在8秒內加速到100km/h,極速也能輕松達到230km/h,。
1988年,,經過擴缸的2.5L發(fā)動機取代了原本的2.3L版本,排氣量的增加也小幅提升最大功率和最大扭矩,,150kw的輸出功率,。這臺發(fā)動機曾和BMW M3有過一段鮮為人知的糾葛,因此它也被top gear奉為一代經典,。
奔馳在190E系列上的種種革新滿足了人們對奔馳C級車的期望,,突出的安全標準、優(yōu)化的操控性能以及奔馳車一貫的舒適型,,維護了奔馳的品牌形象,,盡管190E在美國市場表現平平,但卻在歐洲獲得了極大成功。到1993年4月13日停產為止,,至此奔馳總共生產了1879629輛190E轎車,。
奔馳 190E EVO/190E與AMG
190E EVO 2
隨著最直接競爭對手寶馬M3的推出,奔馳也意識到自己必須拿出相應的產品作為回應,。1989年三月,,奔馳以190E為藍本開發(fā)的DTM賽車:190E EVO 1在日內瓦車展正式發(fā)布。新車擁有夸張的擾流尾翼和更大尺寸的輪圈,,剎車和懸架做出了相應的調校,,使其在賽道上擁有更高效的表現。動力部分則沒有太大改進,,194匹馬力的2.5L 16v發(fā)動機顯然難以擁有搶眼的表現,,對于那些對動力更渴求的消費者,它還可以通過AMG選裝包將發(fā)動機提升30匹馬力,。一年后奔馳在日內瓦車展上又推出了190E EVO 2車型,,AMG也參與了對190 E 2.5-16 Evolution II車型的設計改造,在AMG的大力協助下,,190 E 2.5-16 Evolution II最大功率達到了235hp(173kw)極速也提升到155mph(250km/h),。由于當時在國際汽聯的參賽規(guī)定中,所使用車輛的產量至少是在500輛以上的量產車型,,因此190E EVO的兩代車型都僅限量生產了502臺,。
2.5L直列6缸發(fā)動機
190E AMG
在190E推出的初期,AMG還只是一個知名的獨立賽車改裝廠,,并不屬于奔馳,。而當AMG改裝的發(fā)動機幫助190E在DTM耐力賽中大獲全勝之后,奔馳在1991年決定將其收歸旗下,。而190E 3.2AMG則是其推出的第一款AMG車型,,這算是奔馳C級AMG車型的前身,其使用的3.2L直列6缸引擎最大功率達到了234匹馬力(174Kw),,極速可達260km/h,。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