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磷酸鐵鋰電池是用正極材料命名的鋰離子電池
鋰離子電池的正極材料有很多種,,有鈷酸鋰,、錳酸鋰等。但因其各方面的不足慢慢被磷酸鐵鋰所替代,。磷酸鐵鋰是目前最受用的正極材料,。
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比較 | |
正極材料 | 特點 |
鈷酸鋰 | 比容量低、抗過充性能差,、鈷有毒性,。 |
錳酸鋰 | 高溫下易產(chǎn)生結(jié)構(gòu)畸變,,容量衰減突出。 |
磷酸鐵鋰 | 成本低,、無毒性,、安全性好、壽命高,。但需摻雜Mn,、Co等金屬提高導電性能。 |
磷酸鐵鋰電池是用正極材料作為名字的鋰離子電池,。所有鋰電池的結(jié)構(gòu)和工作原理大致相同,,磷酸鐵鋰電池使用磷酸鐵鋰材料作為電池的正極,由鋁箔與電池正極連接,,中間是聚合物的隔膜,,它把正極與負極隔開,但鋰離子Li+可以通過而電子e-不能通過,,由碳(石墨)組成的電池負極,,由銅箔與電池的負極連接。電池的上下端之間是電池的電解質(zhì),,電池由金屬外殼密閉封裝,。磷酸鐵鋰電池在充電時,正極中的鋰離子Li+通過聚合物隔膜向負極遷移,;在放電過程中,,負極中的鋰離子Li+通過隔膜向正極遷移。
比亞迪之所以稱自己的產(chǎn)品為鐵電池其原因有二,,一方面確實有把鐵電池分為:高鐵電池和鋰鐵電池的說法,,所以這種命名在理論上也不為過;另一方面是因為目前磷酸鐵鋰化合物的專利僅被A123,、Phostech,、Aleees三家材料公司掌握,不是誰生產(chǎn)的電池都可以叫磷酸鐵鋰電池的,,所以取名為鐵電池,。但比亞迪的電池本質(zhì)上還是鋰離子電池。
◆ 真正意義上的鐵電池
真正的鐵電池是由穩(wěn)定的高鐵酸鹽擔任正極,,鋅,、鋁、鐵,、鎘和鎂等材料作為負極,,靠電子在其間移動實現(xiàn)充放電的電池。目前還沒有廠家宣稱可以大規(guī)模實用化鐵電池,。
鋰離子電池與高鐵電池的區(qū)別 | |||
電池類型 | 正極材料 | 負極材料 | 電解液 |
高鐵電池 | 高鐵酸鹽 | 鋅,、鋁,、鐵、鎘,、鎂等 | 強堿性水溶液或有機溶劑 |
鋰離子電池 | 錳酸鋰,、鈷酸鋰、磷酸鐵鋰等 | 石墨 | 電解質(zhì)+非水有機溶劑 |
● 燃燒,、爆炸:都是短路惹的禍
燃燒的條件是同時具有可燃物和引燃物,,可以直觀的理解為干柴和烈火。鋰離子電池安全事故主要是由電極和電解液之間的反應引起的,。電解液含有機溶劑,,是一種極易燃燒的物質(zhì),這就是“干柴”,。在濫用情況下(如過充、過熱和短路等),,正極材料穩(wěn)定性較差,,易釋放出氧氣,恰恰有機溶劑易和氧氣發(fā)生反應放出大量熱和氣體,,產(chǎn)生的熱量會進一步加劇正極的分解,,造成惡性循環(huán);當溫度達到電解液燃點時,,電解液就會燃燒,,這放熱反應就是“烈火”。如果此時電池處于封閉狀態(tài),,生成的大量氣體會是電池內(nèi)部壓力迅速升高導致爆炸,。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事故原因。
◆ 過充引起的燃燒和爆炸
此視頻前25秒為安全警告,,26秒開始用高電壓對鋰離子電池進行過度充電,40秒時電池爆炸,。
用損壞或不對應的充電器充電時,,可能引起過充。當電壓過高,,正極溢出大量鋰離子,,負極吸收不了的鋰離子會在其表面形成枝晶,使電池內(nèi)部短路,。短路電流會產(chǎn)生大量熱,,溫度迅速升高會導致作為有機溶劑的電解液燃燒(有機溶劑極易燃燒),嚴重時刻會導致正極發(fā)生分解反應或負極與電解液的反應,,產(chǎn)生大量氣體,。在這樣一個封閉環(huán)境內(nèi)結(jié)果只有爆炸,。即使在電池安全閥正常工作的情況下,也有可能會噴出電解液引起更大范圍的火災,。
◆ 穿刺與撞擊引起的燃燒和爆炸
此視頻第3秒開始,試驗針頭刺入鋰離子電池,,隨后電池內(nèi)部大量發(fā)熱,,內(nèi)部發(fā)生反應生成大量氣體。
行車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碰撞和道路雜亂的情況,,后車追尾,、行車拖底、雜物飛濺都會對電池造成很大的威脅,。穿刺會使電池短路,,產(chǎn)生大量熱,導致電解液燃燒,,溫度升高促使正極材料分解或與電解液反應生成大量氣體,,導致爆炸。當鋰離子電池受到撞擊時,,電極上過電壓損失將產(chǎn)生熱量,,促使溶劑與負極的反應,放出的熱量進一步加熱電池,,正極熱分解反應發(fā)生,,導致電池爆炸。
此視頻4秒時將電池正負極短接,,瞬間產(chǎn)生氣體并爆炸,電解液燃燒持續(xù)到17秒,。
可以看出,,這幾種危害的本質(zhì)都是短路引起的內(nèi)部反應,反映產(chǎn)生高溫和高壓導致電池燃燒和爆炸,。所以電池內(nèi)部材料的耐熱性應該做嚴格的規(guī)范,。
● 如何認證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
目前,UL(Underwriter Laboratories Inc.)是世界上最權(quán)威第三方認證機構(gòu),。換句話說,,如果通過了UL關(guān)于鋰離子電池的一系列實驗,就會得到全世界電動車廠商的認可,。
UL關(guān)于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的主要試驗 | |
試驗項目 | 要求 |
短路測試:滿電條件下,,用電阻小于0.1歐的導線在常溫和60±2℃下連接正負極。 | 不燃燒、不爆炸 |
過充測試:滿電時以3倍額定充電電流,、10V恒流恒壓充電,,當電流達到100mA時,轉(zhuǎn)為恒壓充電至48小時 | 不燃燒,、不爆炸 |
擠壓測試:以13KN的力加載于電池兩側(cè)的直徑32mm的活塞上,,直到壓強達到17.2MPa | 不燃燒、不爆炸 |
撞擊測試:滿電時,,將直徑15.8mm的鋼棒放于電池上,,距其61cm的高度,將9.1Kg重的物體自由落體在鋼棒上 | 不燃燒,、不爆炸 |
熱沖擊測試:將滿電電池放于每分鐘提升5℃的高溫箱中,,溫度到達150℃時保持10分鐘 | 不燃燒、不爆炸 |
高溫,、撞擊和穿刺都會造成鋰離子電池的內(nèi)部環(huán)境變化,,這些變化會促使電池內(nèi)部發(fā)生各種有害反應,所以UL設計了一系列的殘酷試驗來控制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能,。在鈷酸鋰,、錳酸鋰和磷酸鐵鋰電池中,磷酸鐵鋰材料耐過充,、過熱的性能是最好的,所以不易燃燒和爆炸,。
即使電池本身安全了,,裝在車上也不一定安全。針對電池的試驗難以模擬行車事故中電池遭受的惡劣環(huán)境,。目前中美兩國都沒有一套單獨的,、全面的電動車碰撞標準,從美國FMVSS305和GB18384.1-2001兩個規(guī)范來看,,都只是僅限于碰撞后電池電解液泄漏量,、電池位置(不能侵入乘客艙,也不能飛出車體)的規(guī)定,,而沒有看到大眾關(guān)心的關(guān)于燃燒和爆炸問題的規(guī)范,。雖然在這方面我們沒有落后,但我相信大家跟我一樣希望的是和發(fā)達國家一樣規(guī)范,,而不是都不規(guī)范,。
美國國家交通安全管理局對雪佛蘭沃藍達進行了碰撞測試,測試后車輛置于停車場,,三周后自燃,,官方解釋是碰撞導致電解液泄露造成電池短路從而自燃。雖然電池最終還是燃燒了,,不過可以看出,,在碰撞當時電池并沒有對車輛安全造成威脅,。
至于比亞迪E6在撞擊后起火的事實,其事故原因我們不做討論,,但是明白的人都知道:首先,,電動車的動力電池都是電池包,即由幾十或上百個單體電池串,、并聯(lián)而成,,假設單體電池是安全的,它們之間的連接電路和控制電路也難逃其咎,。更何況每個電池的統(tǒng)一性也不好判斷,,就像兩條兒相同且沒有質(zhì)量問題的內(nèi)存,也會出現(xiàn)不兼容的情況一樣,。其次,,高速的撞擊恐怕汽油車也難逃厄運。再次,,碰撞安全性是車身結(jié)構(gòu),、材料強度等多方面因素決定。所以還是不要把責任都推到電池身上,。
全文總結(jié):
電池的安全性成為電動車安全的焦點問題是理所當然的,,但是不能忽略電池包中各單體電池的連接電路和控制電路的可靠性,也不能因為過分強調(diào)電池安全而忽略了車身結(jié)構(gòu)和材料強度的重要性,。平心而論,,內(nèi)燃機車輛的安全性也達不到100%,所以我們應該學會用大膽假設,,小心論證的理性眼光看待一個綜合性問題,。(文/汽車之家 張弓然)
● 汽車技術(shù)很難懂?汽車設計太遙遠,?誰說的,?這些內(nèi)容也可以很有趣!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