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底盤解析] 中國品牌不斷崛起已經(jīng)是不爭的事實,,在SUV市場中已經(jīng)涌現(xiàn)出了太多叫好又叫的座中國品牌車型,,而在傳統(tǒng)的轎車領域,中國品牌的“爆發(fā)”似乎還需要一些時日,。不過,,已經(jīng)有一些優(yōu)秀的中國品牌轎車逐漸嶄露頭角,例如不久前與合資車型英朗比拼底盤的吉利GL,,還有今天我們要聊的榮威i6,。
從標題就能看出,今天我們主要聊的話題依然是底盤,,相信今天的消費者對于車輛的認識已經(jīng)不僅僅停留在車輛外觀好不好看,、空間是否充足,或是“百公里加速”幾秒的階段了,。與進口,、合資產(chǎn)品相比,中國品牌曾經(jīng)在行駛質(zhì)感方面存在一定差距,,而與其關系最為密切的部分就是底盤,。經(jīng)過了多年的發(fā)展和積累,中國品牌在車輛底盤結構和工藝方面取得了不小的進步,,因此我們也將從機械結構和行駛感受兩方面來考量這款榮威i6,,而標題中的答案,將在下文中逐步揭曉,。
- 車型介紹
我們拿到的這臺車是售價為13.68萬元的“20T自動互聯(lián)網(wǎng)智尊版”,,也就是全系列的“次頂配”車型,采用1.5T發(fā)動機和雙離合變速箱。在底盤結構上,,i6將按照配置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后懸架形式,。簡單來說,就是頂配和次頂配車型將搭配多連桿式后懸架,,而1.5T的低配車型以及1.0T車型會采用扭轉(zhuǎn)梁結構的后懸架,。
同一款車型采用不同形式的后懸架結構,這首先讓我們想到了大名鼎鼎的大眾MQB平臺,,這樣一來低配車型采用扭轉(zhuǎn)梁結構顯然不是為了節(jié)省空間,,而更多的是從成本上考慮。當然,,如果調(diào)校得當,,扭轉(zhuǎn)梁后懸架也并非不可接受,畢竟低配車型在售價方面會更容易被人接受一些,,不過今天我們還是先來關注一下這款次頂配車型的底盤結構吧,。
- 前懸架結構及前部細節(jié)
榮威i6的前懸架為最常見的麥弗遜式結構,這種結構想必不用介紹大家也非常熟悉了,。放眼緊湊型車市場,,無一例外都是這樣的結構。從材質(zhì)上來講,,大家也不必有什么“非分之想”,,i6的底盤結構全部都是高強度鋼材制成,沒有任何驚喜,,也沒有任何意外。畢竟從級別和售價來看,,這樣的結果是正常合理的,,而在工藝方面,i6也與合資車型站在了同一水平線上,。
綜合來看整個前部底盤,,應該說i6并沒有什么值得稱道的亮點,但也做得沒有什么能被詬病的問題,。整體看來結構簡單明了,、工藝扎實,再加上價格的因素,,這樣的結果能夠令人滿意,,即使與我們拆解過的同級別合資車型相比,也是不過不失,。
- 后懸架結構及其它細節(jié)
之前說到,,搭載1.5T發(fā)動機的i6車型在后懸架方面全部采用了多連桿式獨立后懸架。因為還沒有拿到1.5T低配或1.0T車型,所以我們無從了解榮威i6扭轉(zhuǎn)梁結構的細節(jié),。單就這款多連桿式后懸架來說,,三橫一縱的形式看起來十分眼熟,沒錯,,這就是大眾車型最常采用的“E型”多連桿式結構,。當然,這種形式的后懸架不僅僅存在于大眾車型上,,連本田思域等日系車型也在采用,。
在底盤的防護方面,這臺1.5T的i6并沒有配備發(fā)動機下護板以及底盤護板,,如果對發(fā)動機防護有更高要求的朋友可能需要自行安裝護板了,。但據(jù)廠家透露,未來1.0T車型反而會配備發(fā)動機及底盤護板,,這是一件挺讓人難以理解的事兒,。說到護板,在前后輪拱處的護板均采用了比較普通的樹脂護板,,也許是對整車NVH效果比較自信的緣故,。在底盤防護的方面,i6噴涂有大面積的PVC膠,,起到了一定防銹/防腐以及抗石擊作用,。
總的來說,i6的后懸架結構也算得上是非常主流的配置,,當然我相信大家還是更喜歡高配車型的多連桿式后懸架,,而低配車型的扭轉(zhuǎn)梁結構我們還沒有體驗和拍攝過,目前還不能過多評論,。還是那句話,,從這樣的配置安排上我們其實可以看出,同平臺,、同款車型上的扭轉(zhuǎn)梁與多連桿結構必然存在著成本上的差別,,但如果扭轉(zhuǎn)梁結構調(diào)校得當,同時又能讓大家得到真正實惠的話,,也是可以接受的,。
- i6的底盤駕駛感受如何?
在進行底盤拍攝后,,我有一整天的時間駕駛這臺i6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中穿行,,因此在解讀過底盤結構之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i6的駕駛感受,,當然僅僅是針對底盤操控方面,。平時我使用一臺高爾夫(7代,簡稱‘高7’)上班和代步,在駕駛i6的時候當然免不了和自己的車進行比較,。
從大家談論最多,、感受也最為直接的“軟硬度”來說,i6的底盤設置比采用扭轉(zhuǎn)梁式后懸架的高7軟一些,,但整體算得上是比較扎實的類型,,只是沒有高7感覺那么運動。在一些顛簸的小路上,,經(jīng)由底盤傳來的路面信息比較豐富,,沒有太多的過濾,但也不會讓人感覺不適,,且比高7略舒適些,。不過,此時底盤整體的NVH水平不如高7,,噪音有些明顯,,但屬于比較接近的水平。
在北京的高速路上行駛時,,能夠感覺到在100km/h-120km/h的合法速度區(qū)間內(nèi),,i6不論直線行駛還是高速并線,底盤都能給人很穩(wěn)定的感覺,,讓駕駛者充滿信心,,這一點也與同級別的德系車型有相似之處。在整車NVH方面,,i6對發(fā)動機高轉(zhuǎn)速噪音的隔絕效果沒有高7好,,但是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nèi);日常駕駛時,,車內(nèi)的整體氛圍還是非常輕松的,,隔音效果不錯。相信試駕車匹配的3ST輪胎也貢獻不小,。
編輯總結:
長久以來,我們希望中國制造可以揚名世界,,也希望中國品牌的產(chǎn)品能比肩外國大牌,,這一定是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的情結。說這些并不是希望對大家進行“道德綁架”,,相反在此前的幾次購車經(jīng)歷中,,我并沒有考慮中國品牌車型,因為那時候我覺得中國品牌還不夠好,。
但是就在最近幾年,,很多中國品牌已經(jīng)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開始轉(zhuǎn)而進行正向研發(fā),通過走出國門,、引進人才以及與世界大牌供應商合作等方式,,逐步將自己的產(chǎn)品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也就在這幾年,,中國品牌真正地開始與合資對手進行正面交鋒,,從價格戰(zhàn),到拼配置,,最終發(fā)展到品質(zhì)的對標,,不得不說,這是令人感到喜悅的進步,。
回到榮威i6這款車,,我們對它的內(nèi)外設計、空氣動力學等方面都進行過報道,,但對于我個人來說,,更希望它的機械結構也可以像外觀那樣優(yōu)秀。從今天對底盤的分析結果以及駕駛體驗來看,,i6的底盤已經(jīng)做到了同級別合資品牌的水準,,雖然不算頂尖,在一些細節(jié)方面并不是那么完美,,但至少達到了主流的水平,,進入到同一個圈子里�,?梢哉f,,在RX5一炮而紅之后,榮威品牌又邁出了扎實的一步,。(文/圖 汽車之家 張戈)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