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繞樁測試
在繞樁測試項目中,我們將懸架調(diào)至運動+模式后進行激烈的連續(xù)繞樁測試,。高強度穿樁過程中,,懸架支撐性非常到位,由慢到快,,車輛通過優(yōu)秀的穿樁姿態(tài)提供給駕駛者足夠的信心將車慢慢推到極限,。
在高強度的連續(xù)繞樁動作中,完全關閉DSC可不是個明智的選擇,,失去了電子輔助程序的保護,,車尾在連續(xù)的重心轉移中會變的越來越難以控制,。但完全開啟電子輔助程序又會限制動力輸出,不合時宜的介入干擾穿樁動作很容易打亂駕駛者的節(jié)奏,,影響測試效果。
這時候MDM(M動態(tài)模式)就變的至關重要,,該模式允許小范圍的滑動,但此時還是有電子輔助程序在“罩”著你,,只是它放寬了介入規(guī)則,只在影響安全的時候介入工作,,維持安全,。
● 轉向手感整體偏沉,舒適模式依舊是最好選擇
關于轉向,,舒適模式同樣比一般車要沉一些,,所以日常行駛舒適模式即可,。正常的道路并線,、彎道轉向手感和車身姿態(tài)控制得非常好。由于前發(fā)動機蓋,、車頂,、后備廂蓋全采用了碳纖維材質(zhì),導致車身的重心非常低,大大提升了操控性,。
● 別傻了,,M4哪有什么舒適懸架
一般如果這輛車有懸架調(diào)節(jié)模式的功能,,至少舒適和運動模式下的表現(xiàn)會有明顯差別,。M4雖然有舒適/運動/運動+三個擋位,但是舒適和運動模式之間的差別真的不大,。舒適和運動之間切換需要你很細微的品味才能感受出來,。另外20英寸+30扁平比的輪胎會放大這種“硬”的感覺。
舒適模式在城區(qū)通勤行駛,,運動模式留給高速路或者自己熟識且能提起車速的路段,,運動+還是踏實留給賽道吧。因為賽道下的表現(xiàn)我同事寫過了,,這里我更多的是從日常使用角度出發(fā)聊聊感受,。
平常我真的很少使用運動懸架,運動+模式就更別說了,,尤其在北京這種井蓋巨多的路況,,一個不注意,五連井蓋直接把你從清晨的困意中顛醒,,比咖啡好使,。即使在舒適懸架下,M4給你傳達路面信息的欲望真是一點都不會減退,,感覺它生怕你不知道路上有個坑或者減速帶,,強大的懸架支撐性在日常行駛確實會給你帶來一些不舒適。不過前段我試過不帶ZCP套件,,使用35扁平比輪胎的M4,,舒適模式下真的會有好一些。
● 100-0km/h制動測試
最終寶馬M4(參數(shù)|詢價) CS的剎車成績?yōu)?3.83米,,這臺車配備的碳陶瓷剎車系統(tǒng)完全發(fā)揮了它的作用,,取得了非常不錯的剎車成績,而且在經(jīng)過高強度連續(xù)剎車測試之后,,這套剎車系統(tǒng)發(fā)揮依然很穩(wěn)定,,抗熱衰減效果絕對是實打實見的著的。
● 噪音測試
噪音測試中,M4 CS用自己實際表現(xiàn)捍衛(wèi)了一個大馬力性能車應有的尊嚴,,怠速,、60km/h、80km/h、120km/h實測數(shù)值均在汽車之家推薦值之上,。這點其實在我意料之中,,無論是M4 CS還是ZCP競速套件版M4,行駛中的胎噪,、風噪以及排氣聲音都不算小,。
時速60km/h以下還好,過了60km/h這些聲音會逐漸鉆進駕駛艙,。但買這輛車的人誰會在意呢,?低沉悅耳的排氣聲音正是我選擇M4的原因。跑起來誰還會在意音響傳來的那些音樂,?此時發(fā)動機聲音和排氣聲音才是最好的催情劑,。
總結:
就像我開頭說的,M4 CS定位在普通M4和M4 GTS之間,,作為歷史悠久的M家族“特殊車型”中的一員,,它很好的從前輩那里學到了“偷輕”、“提升動力”兩大絕技,。重新微調(diào)的轉向,、懸架等系統(tǒng)也讓這輛車成為了最具駕駛樂趣的一輛M4。它似乎在普通M4和M4 GTS中間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平衡點,,又或許,,M4 CS才是“M4”家族信仰中那個最究極的符號。我更愿意把它看做是一臺升級版的M4,,畢竟相比M4 GTS,,它更適合在公路上行駛也更有人情味一些。但如果131萬讓我在M4 CS和保時捷911中選擇,,那我還是更愿意選保時捷911,,嗯,真香,。(文/圖/攝 汽車之家 王申)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