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專業(yè)評測] 提到豪華品牌緊湊型車市場,,大家腦海中率先浮現出來的或許就是寶馬1系,、奔馳A級和雷克薩斯CT等車型,作為這一細分市場的開拓者,,老款奧迪A3由于產品過于老邁,,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人氣不高,似乎一直扮演著陪太子讀書的角色,,與它同門師兄A4L和A6L如日中天的市場表現,,不可同日而語。奧迪應該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似乎有借助全新A3上市(3月21日上市)強勢回歸的意味,,并且將同時提供進口,、國產以及Sportback(兩廂)和Limousine(三廂)等非常豐富的車型選擇。
3月21日將上市的全新奧迪A3會推出1.4T和1.8T兩種排量以及Sportback(兩廂)和Limousine(三廂)車身結構,,但具體車型數量尚未公布,。不過與會的奧迪方面相關人員表示,先期上市的1.4T車型均來自于奧迪佛山工廠,,而1.8T車型都產自奧迪匈牙利工廠,。在這次試駕會上,廠商帶來的全是進口版的1.8T車型(40TFSI),,我拿到手的正是一臺A3 Limousine 40 TFSI(1.8T三廂)版車型,,兩天開下來,它留給我最大的印象就是:舒適但又不失駕駛樂趣,,而且開起來的愉悅性明顯優(yōu)于A4L,。本文的介紹內容,也主要針對這款車型,。至于1.4T和Sportback車型,,我們會在后期做更詳細的報道。
● 提供Sportback(兩廂)和Limousine(三廂)車身結構
大家眼前的這款全新奧迪A3,,是A3家族的第三代車型,,該車于2012年3月在日內瓦車展正式亮相,并在2013年上海車展上發(fā)布了Limousine(三廂)版車型,,這也是奧迪A3自1996年問世以來首款三廂版車型,,據奧迪廠方工作人員介紹,該車有望成為日后A3家族在國內的銷售主力,。
在外觀上,,無論是兩廂還是三廂,造型都非常的年輕,、帥氣,。就前臉樣式而言,兩廂和三廂版車型間的區(qū)別不大,,六邊形的“大嘴”是奧迪經典的家族式設計,,中間的橫向格柵采用了黑色高亮處理,顯得比較緊致,。由于提供我們試駕的都是S line版本車型,,因此在保險杠下緣多了一些空氣的動力學套件,這也為整車的外觀起到了加分作用,,顯得比較有運動氣息,。(至于國內非S line版本的A3長什么樣,我們還沒見過,。)
車身尺寸對比表 | |||||
車型 | 全新奧迪A3 (三廂) | 全新奧迪A3 (兩廂) | 老款奧迪A3 (兩廂) | 寶馬1系 (兩廂) | 奔馳A級 (兩廂) |
長(mm) | 4466 | 4324 | 4292 | 4324 | 4292 |
寬(mm) | 1796 | 1785 | 1765 | 1765 | 1780 |
高(mm) | 1404 | 1423 | 1423 | 1458 | 1433 |
軸距(mm) | 2618 | 2626 | 2578 | 2690 | 2699 |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國內銷售的全新奧迪A3兩款車型的軸距數據與海外版的不太一樣,,其中Limousine(三廂)國內公布的數據為2618mm,海外為2637mm,;Sportback(兩廂)國內公布的數據局為2626mm,,海外為2636mm。為何會有此差距,,在和奧迪官方的工作人員溝通后得出結論:車是一樣,,國內外檢測機構不同,所以結論不同,。至于國外多少,,我們不用過多的操心,國內車型以國內公布的數據為準即可,。
側面與車尾造型,,是全新奧迪A3兩廂與三廂版車型差距最大的地方,其中兩廂版車型的整體比例依舊延續(xù)上代的設計理念,,比傳統(tǒng)的其它品牌兩廂轎車多了D柱和“小窗”,,除了可以增加一定的內部空間外,還營造出了比較獨特的設計風格,,上海大眾的朗行,,也可謂師出于此。
三廂版車型的側面造型則很好的集成了奧迪家族式的“圓潤”,,整體線條一氣呵成,。短尾造型,加上后備廂蓋末端上翹式設計,,突顯了整車的運動氣質,,同時對整車的空氣動力學性能的提升也有一定的幫助,據廠商介紹該車的風阻系數為0.29,。
尾燈的造型鋒利,,而且面積很大,,內部包括示寬燈,、轉向燈和剎車燈都采用了LED光源,只有倒車燈和后霧燈仍為普通鹵素燈泡,。其示寬燈在夜間點亮后的效果宛如一把尖刀,,辨識度極高。至于排氣管,,此次試駕會上我見到的全部車型都是單邊雙出,。
相比于整體年輕、動感的造型,,就我們拿到的這臺A3 Limousine 40 TFSI(1.8T三廂)車型來看,,它的“經典的”5輻式輪圈造型顯得過于保守了,,更何況這還是臺帶有S line運動套件的車型。搭配的是鄧祿普SP SPORT MAXX系列,,規(guī)格為225/45 R17的輪胎,,尺寸倒是不算小,市場售價約為1200元/條,。
此外,,全新奧迪A3還采用了ultra輕量化科技,Limousine(三廂)白車身的26%由硬化成型鋼材組成,,其中包括前臉向車艙過渡區(qū)域,、A柱、車頂拱,、中央通道,、側門檻以及B柱上部等。發(fā)動機艙蓋,、前副車架,、前保險杠后部的吸能橫梁以及后窗下面的臺板都為鋁質,這些鋁合金部件的采用為整車減輕了12公斤的重量(相比于鋼材),,從而進一步優(yōu)化了整車的配重,。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