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不平”作斗爭的年輕人
盡管儀征基地在侯瑋和他同事們的努力下產能不斷提升,,設備情況也有所改善,,但對于將要推出新車款的榮威而言,,其已顯得捉襟見肘,。新工廠的建設勢在必行,,經過2年零3個月的建設,2008年9月,,臨港工廠作為新的開端擺在了這些年輕人眼前,。
對于任何一家車企而言,不斷推陳出新,,研發(fā)并推出新產品顯然是最重要的問題,。除此以外,改進,、優(yōu)化此前產品出現(xiàn)的問題也是新產品必須做到的事情,。對于榮威這個當時剛崛起的品牌而言,第一款產品或多或少有著成熟經驗可供參考,,第二款產品即變?yōu)樽灾鏖_發(fā),,這其中蘊含的挑戰(zhàn)或者說待解決的問題并不比之前少。
縮小車身外部零件縫隙或令縫隙更均勻不僅需要優(yōu)化工程設計,,除此以外,,制造工序能夠嚴謹執(zhí)行設計目標同樣重要,這些抱有理想,,年輕人們從頭開始排查問題,。焊裝車間中最終調整工序承擔了重要的改進任務。對問題的排查并未結束,,他們本著追本溯源的精神到上游繼續(xù)優(yōu)化,。
● 自己說了算的開始
張毅,一個此前在當時還叫做上海大眾工作的年輕人正是此時加入了上汽榮威,,在大眾有過4年工作經驗,,有著制造POLO、Passat領馭等等車型經驗的他,,成為了幫助沖壓部門提升制造品質的關鍵先生,。
此前的榮威750生產,、制造更多的是在原有羅孚車型生產上進行優(yōu)化,張毅到來之時,,自主設計的全新車型意味著要從零開始,。上面提到的榮威750出現(xiàn)的問題,在完全正向開發(fā)的新產品中是必須解決的關鍵,。當時還處于保密階段的新產品相比已經量產的榮威750而言,,整體造型顯得更為飽滿,因此車身外覆蓋件需要更自然的弧度,,這對沖壓工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張毅初到臨港工廠時,便開始了早8點到晚8點的作息時間,,有時為了解決問題,,24小時連續(xù)調試模具的情況也很常見。
盡管18世紀工業(yè)革命后,,機器已經逐漸取代人工進入各類行業(yè),,但人類的作用仍舊不可替代。在沖壓過程中,,這些上千噸級的沖壓機雖然已被設定好程序,,但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由其制造出的零部件仍會有出現(xiàn)瑕疵的可能性,,這就需要人工進行檢測,。
這些從小喜動不喜靜,上學時或許被老師批評過太急躁的年輕人要學著花幾個鐘頭時間站立,,戴上手套在一塊沖壓件上反復觸摸,為的只是感知不同類型的缺陷,。同時,,觸摸的力度還不能過大,否則會有損壞沖壓件弧度的危險,。這個過程是枯燥的,、無趣的。更“糟糕”的是感知的過程幾乎毫無經驗可循,,想要在規(guī)定時間摸出問題,,只能靠自己一遍遍的嘗試。師父能教的只是手法,,感知完全靠個人,。
設備出現(xiàn)問題的情況其實并不鮮見,一般而言設備供應商會派工程師加之解決,,然而,,這次問題的解決并不順利,。設備供應商因缺少對生產線的了解一時間也給不出明確的解決方案,張毅和他的團隊在請教專家無果的情況下,,只能自食其力,。經過無數(shù)的不眠之夜,他們改變了分料方法,,增添了復檢功能,。從此,根據(jù)實際情況改進設備的情況屢見不鮮,。
它的外形盡可能多地保持了概念車設計靈魂,,內飾用料實在,且呈現(xiàn)出略顯保守的榮威750完全不一樣的數(shù)字化設計理念,,上市僅兩個月全國各地訂單就超過4000臺,,它成為了榮威品牌發(fā)展的基礎、希望,。當然,,在它身上也存在遺憾,它最初所使用的1.8T發(fā)動機與5速自動變速箱的動力總成組合雖然賬面參數(shù)不錯,,但感覺調校偏向保守,。榮威人當然不會就此滿足,他們已在臥薪嘗膽,。
對于任何一家車企而言,,一款產品的成功絕不是結束,在榮威550進行量產工作之時,,此前車展上展出的一臺名為N1的概念車也在邁向量產化,。不過,雖然有了此前兩款車型的設計,、生產經驗,,在這臺車剛剛進入研發(fā)、設計階段,,項目組便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