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于瑪莎拉蒂的賽場時光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全面宣告結束,隨著幾位創(chuàng)始人的回歸,瑪莎拉蒂品牌的發(fā)展也進入了新紀元,。戰(zhàn)爭結束后,幾兄弟中年齡最大的賓多回到Isotta-Fraschini繼續(xù)工作,偶爾也作為車手參加比賽,,盡管個人發(fā)展不錯,不過他卻錯過了瑪莎拉蒂品牌成長的最初幾年,。
戰(zhàn)爭結束后,,實際參與公司經(jīng)營、管理的是阿爾菲里,、艾托雷以及埃內斯托三兄弟,。在他們的努力下,戰(zhàn)后的瑪莎拉蒂迅速走上正軌,,在汽車改裝及零配件生產(chǎn)方面都積累了大量經(jīng)驗與客戶資源,,公司財務狀況也愈發(fā)樂觀起來。手上有錢的兄弟幾人并沒有急于享受,,他們迅速擴大企業(yè)規(guī)模,,并開始為Diatto(20世紀初期曾經(jīng)紅火的意大利機械制造公司)設計研發(fā)排量為2L的大獎賽賽車。
1924年,,幾兄弟正式將公司更名為Societa Anonima Officine Alfieri Maserati(阿爾菲里瑪莎拉蒂研究制造公司),,與此同時公司也正式開始使用三叉戟作為自身品牌標識。而三叉戟標識的由來其實與瑪莎拉蒂家族中的第五個孩子Mario Maserati(馬里奧·瑪莎拉蒂)有著密切關系,,作為家族中唯一一個沒有投身工業(yè)設計制造的人,,馬里奧始終投身于藝術創(chuàng)作,對于機械,、汽車零配件生產(chǎn)并不感冒,。
然而在品牌標識如何確定的問題上,這位“藝術家”卻起到了關鍵作用,。早在1920年,,瑪莎拉蒂幾兄弟的好友,侯爵Diego de Sterlich便建議他們的汽車公司采用博洛尼亞廣場上海神噴泉雕塑手中的三叉戟作為品牌標識,,此后畫家馬里奧采納了好友建議,,通過簡單藝術加工將神話中海神手里的武器演化成了瑪莎拉蒂的三叉戟標識,這個代表著力量與活力的品牌標識跟隨瑪莎拉蒂走過了近百年的歲月,。
講到這里我們不難看出,,在父親魯?shù)婪蚣按蟾缈_的影響下,瑪莎拉蒂家族中的幾個兄弟或多或少都參與了瑪莎拉蒂公司的發(fā)展建設,,即便是投身藝術的馬里奧,,也以自己的方式為家族企業(yè)做出了貢獻,。此時的瑪莎拉蒂也在這幾兄弟的精誠合作下快速成長,并且很快在汽車賽事方面有所作為,。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汽車賽事剛剛開始在歐洲風靡,各大汽車制造商紛紛投身其中,,希望能夠以賽場上的優(yōu)異戰(zhàn)績來彰顯自己品牌汽車性能,。此時的瑪莎拉蒂依舊為機械制造商Diatto生產(chǎn)賽車,并沒有以自身名義參賽,。直到1926年,,境況不佳的Diatto徹底停止了在汽車賽事方面的投入,瑪莎拉蒂眼看就要失去在賽場上證明自己的機會,。
就在決定是否停止參賽的緊要關頭,,瑪莎拉蒂兄弟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生產(chǎn)自己品牌的賽車參加比賽。由于在打造賽車方面有著豐富經(jīng)驗,,兄弟幾個很快便生產(chǎn)出了第一臺以瑪莎拉蒂命名的賽車Tipo 26,,當年這臺車由公司掌門人Alfieri親自駕駛,首戰(zhàn)便贏得了1926年Targa Florio比賽同級別冠軍,。
第一次參加比賽便斬獲冠軍,,這個結果出乎所有人預料,此后一年時間里,,Tipo 26又先后幾次在賽場稱雄,,當時這臺車搭載的是一臺1.5L直列八缸發(fā)動機,最高時速可達160km/h,。賽場上的精彩表現(xiàn)不僅讓整個歐洲認識了瑪莎拉蒂,,也讓他們自己下定了生產(chǎn)賽車、征戰(zhàn)賽道的決心,,此后瑪莎拉蒂便開始生產(chǎn)搭載四缸,、六缸、八缸甚至十六缸發(fā)動機的賽車,。
初入賽場獲得成功后,,Alfieri繼續(xù)駕駛瑪莎拉蒂Tipo 26征戰(zhàn)賽道,1927年阿爾菲里駕駛Tipo 26B賽車參加Messina杯時不幸遭遇了重大事故,,盡管保住了性命,,但這次事故卻為阿爾菲里的身體狀況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然而這次嚴重事故卻并沒有影響當年瑪莎拉蒂車隊成績,,他們依然奪得了1927年Messina杯意大利廠商組冠軍,。
有意思的是,由于當時賓多·瑪莎拉蒂并沒有在公司任職,,且偶爾會以車手身份參賽,,因此賽場上賓多甚至還駕駛其他品牌賽車與瑪莎拉蒂進行過比賽,。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曾經(jīng)在一戰(zhàn)中幫助公司渡過難關的Ernesto Maserati同樣投身汽車賽事,,光榮成為瑪莎拉蒂車隊中的一員,。
1929年,Baconin Borzacchini駕駛瑪莎拉蒂V4賽車首次參加意大利大獎賽便取得了優(yōu)異戰(zhàn)績,,當年他以246.069km/h的平均時速創(chuàng)造了世界C級時速紀錄,當時這項紀錄的標準是要保持一定速度行駛至少10公里,。V4的首秀與Tipo 26一樣大獲成功,,瑪莎拉蒂在兩年之內聲名鵲起。
1930年的蒙扎大獎賽是瑪莎拉蒂值得夸耀的光榮時刻,,當年三個意大利人駕駛著同樣來自意大利的瑪莎拉蒂賽車橫掃賽道,,輕松包攬大獎賽前三名。其中Achille Varzi與Luigi Arcangeli駕駛是瑪莎拉蒂Tipo 26M賽車斬獲冠亞軍,,瑪莎拉蒂家族中年齡最小的Ernesto則駕駛V4賽車緊隨其后,,最終同樣站上領獎臺,成就了一段屬于瑪莎拉蒂的輝煌賽車史,。
迎來賽場輝煌的同時,,瑪莎拉蒂Tipo 26M賽車同樣聲名遠播,這臺車由阿爾菲里等人于1930年設計生產(chǎn),,外形延續(xù)了Tipo 26的設計風格(那個年代賽車外形差不多都是那樣...),,只是前格柵略向前傾斜,軸距2604mm,,采用前輪驅動形式,。當時這臺賽車共有兩個版本,分別搭載2.5L與2.8L直列八缸發(fā)動機,,最大功率分別為187馬力與207馬力,,這樣的動力數(shù)據(jù)在今天看來并沒有什么特別,但在上世紀30年代,,這樣的動力參數(shù)足以讓一臺僅有800公斤重的賽車站在歐洲之巔,。打造賽車之余,瑪莎拉蒂還在Tipo 26M基礎上生產(chǎn)了6臺以持久,、耐用為設計理念的特殊版車型,,它們中包含特殊的兩座公路車以及兩臺四座車,這也是瑪莎拉蒂汽車公司第一次嘗試生產(chǎn)賽車以外的民用汽車,。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